一、考查目標
1.掌握基本史實、了解中國與世界主要國家和文明歷史發展進程、基本線索、一般規律、階段特征的掌握情況。
2.掌握基本歷史理論,能正確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分析、比較和評價重要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能力。
3.具備基本論文寫作能力,撰寫論據確鑿、論證嚴謹、邏輯合理、文字表達準確清晰。
二、考試形式與試卷結構
(一)試卷成績及考試時間
本試卷滿分為300分,考試時間為180分鐘。
(二)答題方式
答題方式為閉卷、筆試。
(三)試卷內容結構
各部分內容所占分值為:
中國史 約60%
世界史 約40%
(四)試卷題型結構
名詞解釋、簡答題 、論述題等
三、考查范圍
(一)中國史
1.中國古代史
中國境內的遠古人類及其分布
夏朝的建立及其國家機構
夏代的經濟和文化
商族的興起和發展
商朝制度和社會結構
周族的興起與周朝的建立
周公當政和成康之治
西周中期的社會發展
西周政治制度
西周的衰亡
夏商西周時期的經濟和社會生活
夏商西周的文化
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演變
各國的變法、改革與制度變化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變化
春秋戰國——文化史的黃金時期
秦始皇統一中國與專制集權制度的確立
秦始皇鞏固統治的政策、措施及影響
劉邦建立漢朝與文景之治
武帝盛世與昭宣中興
王莽改制和農民起義
東漢王朝的建立
東漢初的穩定和發展
東漢中后期的政治動蕩
漢代民族關系的發展
漢代的社會經濟及主要經濟區狀況
兩漢封建土地所有制與賦役制度
秦漢時期的東西交通
漢代學術文化
三國、兩晉與十六國
南北朝的對峙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分布、遷徙與融合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經濟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
隋朝統一的歷史意義
隋朝政治制度創設與改革
隋朝經濟制度的整頓與改革
隋朝社會經濟的發展
唐朝的建立與統一全國
唐初的政治制度
貞觀之治、武周政治與開元之治
安史之亂及唐后期政局
五代十國的特點
后周世宗的改革
隋唐五代的封建經濟
隋唐五代的民族關系
隋唐五代的中外交往
隋唐五代的科學文化
北宋的建立與統一
北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強化
北宋社會矛盾的發展和社會變革
遼、西夏和北宋的關系
金的崛起和遼與北宋的滅亡
南宋的建立與(南)宋金和議
南宋社會經濟的發展
兩宋的文化與科技
蒙古汗國的建立與元朝的統一
元朝政治制度的發展
元代的社會經濟與文化
明前期強化專制集權的措施及影響
明前期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的措施
洪永熙宣盛世
明中后期的危機與嘉萬改革
明代的中外關系
明中后期農村經濟的發展與經濟結構的調整
明中后期手工業商品的發展
明中后期商業的發展與城鎮的繁榮
白銀貨幣浪潮與新經濟因素的萌芽
明代思想文化和社會生活
清朝封建專制統治的加強
清初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康乾盛世
區域經濟的形成與新經濟因素的出現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管理與邊疆地區的開發
中外文化交流與反抗西方殖民斗爭
2.中國近現代史
鴉片戰爭前的中國與世界
清政府的禁煙運動
英國發動侵略中國的戰爭
中國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的訂立
第一次鴉片戰爭后中國社會的變化
第二次鴉片戰爭
洪秀全與金田起義
《天朝田畝制度》與太平天國的政治、經濟制度及對外政策
清王朝統治格局的變化
湘軍、淮軍的崛起
辛酉政變
中外關系的變化
太平天國及其失敗
天京變亂及對太平天國的影響
太平天國后期的政治、經濟、軍事狀況
太平天國的失敗
洋務運動與中國早期的現代化
洋務派與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
近代軍事工業的興起
近代官督商辦民用企業的產生
近代陸海軍建設
近代文化教育事業的興辦
外國對華商品輸出和中外貿易格局的變化
外資企業發展和買辦隊伍的擴大
商辦企業的產生
社會變化與早期維新思想的產生
民族資產階級和早期工人階級的出現
維新人士與商戰觀念
中國邊疆地區的危機
反洋教斗爭與外交危機
從天津教案到成都教案
中法戰爭
中日戰爭
維新變法和義和團運動
民族危機的加深和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
維新運動的興起與開展
義和團運動
八國聯軍侵華
20世紀初的中國社會
帝國主義侵華新態勢
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與民族資產階級隊伍的壯大
“民變”蜂起
留學運動和新知識階層的形成
清末新政
直隸新政與北洋集團的崛起
科舉制度和新學制的頒行
“預備立憲”和立憲運動
孫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動與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形成
中國同盟會創立及三民主義政綱
民主革命思想與君主立憲思想的論戰
抵制美貨和收回利權運動的開展
武昌起義與全國革命的高潮
黃花崗起義與保路風潮
武昌起義與各地響應
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的建立及內外政策
南北和談與袁世凱竊取勝利果實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民國初年的政局與外交
臨時政府北遷與北京政府的組建
“議會政治”與“二次革命”失敗
袁世凱稱帝與護國運動
北洋紛爭與護法運動
軍閥割據與張勛復辟
直皖戰爭爆發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中國社會
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
中國共產黨的建立與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
第一次國共合作和北伐戰爭
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及其內政外交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革命的開展
日本發動侵華戰爭與中國局部抗戰
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侵華不斷加深與南京政府的對日政策
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
西安事變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
全國各界人民的抗日民主運動
全民族抗戰的堅持與勝利
國民黨對日態度與正面戰場
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的政治、經濟政策
敵后戰場抗戰和抗日民主根據地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內部的矛盾與斗爭
淪陷區的政治經濟
抗日戰爭勝利與中國國民黨六大、中國共產黨七大
抗戰勝利后的國際形勢和各黨派的政治動向
重慶談判與政治協商會議
國民黨發動內戰與解放軍的反攻
國統區的政治經濟與解放區的發展
中間黨派的動向與國統區的民主運動
國民黨潰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
(二)世界史
1.世界古代史
母系氏族公社
父系氏族公社
國家的產生
原始文化
蘇美爾地區文明
古巴比倫王國
新巴比倫王國
波斯帝國
古代埃及國家的形成
古王國時期
中王國時期
新王國時期
古代埃及文化
種姓制度的產生和發展
佛教的興起和傳播
孔雀帝國與阿育王
古代希臘
愛琴文明
荷馬時代
希臘城邦的產生和海外殖民
斯巴達城邦
雅典民主政體的形成
希波戰爭
雅典民主政治的繁榮
伯羅奔尼撒戰爭
亞歷山大帝國
王政時代與共和國的建立
共和國早期平民與貴族的斗爭
羅馬的對外擴張
羅馬帝國
基督教的產生和演變
西羅馬帝國的滅亡
2.世界中古史
中世紀的歐洲
亞歐民族大遷徙
法蘭克王國
封君封臣制度
西歐主要國家封建制度的發展與完善
中世紀基督教會的發展
十字軍東侵
查士丁尼時期的拜占庭帝國
拜占庭帝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
基輔羅斯和莫斯科公國的發展
蒙古人對東歐地區的統治
伊斯蘭文明的興起與擴張
伊斯蘭教的興起
阿拉伯帝國
戒日帝國與笈多王朝
中世紀南亞社會的變革
佛教與印度教的發展
中世紀的東亞社會
中古朝鮮的政治更迭與經濟演變
中古日本的政治與社會
3.世界近代史
大航海時代與早期殖民征服
啟蒙時代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法國大革命
開明君主專制
美洲的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
19世紀前半期的歐洲
19世紀中后期的資產階級改革與革命
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
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的興起
亞洲民族運動的高漲
資本主義在世界范圍的確立
第二次工業革命
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發展的趨勢
列強瓜分世界領土
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發展
4.世界現代史
20世紀初的世界
第二次工業革命
壟斷資本主義與主要帝國主義國家
第一次世界大戰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俄國十月革命
戰時共產主義
蘇俄(蘇聯)新經濟政策
一戰后的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
現代民族解放運動特點
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資本主義世界
納粹黨在德國的崛起
美國“柯立芝繁榮”
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危機
美國“羅斯福新政”
歐亞兩個戰爭策源地的形成
綏靖政策與《慕尼黑協定》
第二次世界大戰
開羅會議
德黑蘭會議
雅爾塔會議
二戰的世界歷史意義
5.世界當代史
雅爾塔體系與冷戰
雅爾塔體系
戰后的國際政治與經濟秩序
兩大陣營和兩極格局的形成
杜魯門主義與馬歇爾計劃
社會主義陣營
赫魯曉夫改革
蘇聯解體
資本主義陣營
戰后美國社會的經濟調整
“公平施政”綱領
《日美安全保障條約》
20世紀60-90年代美國社會的調整與改革
第三世界
從兩極格局到多極化趨勢
冷戰整體態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