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試形式與試卷結構
(一)試卷滿分及考試時間
本試卷滿分為150分,考試時間為180分鐘。
(二)答題方式
答題方式為閉卷、筆試。
試卷由試題和答題紙組成;答案必須寫在答題紙(由考點提供)相應的位置上。
(三)試卷內容結構(考試的內容比例及題型)
見考試內容概要
(四)試卷題型結構
名詞解釋題(概念題):5小題,每小題6分,共30分
簡答題(簡述題):4小題,每小題15分,共60分
分析論述題(綜合題):2小題,每小題30分,共60分
二、考查目標(復習要求)
《藝術概論》要求考生系統掌握相關學科的基本知識和基礎理論,并能運用相關理論和方法分析、解決藝術創作中的實際問題。
三、考查范圍或考試內容概要
一、藝術的本質與特征
1、關于藝術本質的幾種主要看法:
(1)客觀精神說。(2)主觀精神說。(3)“模仿說”或“再現說”。
2、馬克思明確提出“藝術生產”的概念給藝術學研究提供的啟示。
(1)藝術生產理論揭示了藝術的起源、性質和特點。
(2)從藝術的性質和特點來看,藝術生產理論告訴我們,藝術作為審美主客體關系的最高形式,藝術美包含著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藝術是對客觀社會生活的反映,另一方面藝術又凝聚著作家藝術家主觀的審美理想和情感愿望。
(3)藝術生產理論揭示了藝術系統的奧秘。
3、藝術具有形象性、主體性、審美性等基本特征。
二、藝術的起源
藝術起源的五種學說:(1)藝術起源于“模仿”。(2)藝術起源于“游戲”。(3)藝術起源于“表現”。(4)藝術起源于“巫術”。(5)藝術起源于“勞動”。(6)關于人類實踐與藝術起源的多元決定論。
三、藝術的功能與藝術教育
1、藝術的功能與作用
(1)審美認知作用。(2)審美教育作用。(3)審美娛樂作用。
2、關于“藝術教育”。藝術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其根本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藝術教育承擔著開啟人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創造力,使人的內心情感和諧發展的重任。
四、文化系統中的藝術
1、關于“文化”的定義,較有影響的是19世紀英國人類學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提出的:“所謂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包括作為社會成員的個人而獲得的其它任何能力、習慣在內的一種綜合體”。
2、文化,作為一個大系統,包含著諸多子系統。從總體上講,文化大系統主要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大要素,而它們又包含著許多更低層次子系統。在精神文化中,又包含著哲學、宗教、道德、科學、藝術等許多子系統。
3、藝術與哲學、宗教、道德、科學的相互關系。
五、藝術創作
1、藝術家
(1)藝術家是藝術生產的創造者。藝術家是專門從事藝術生產的創造者的總稱。藝術家應當具備藝術的天賦和藝術的才能,掌握專門的藝術技能和技巧,具有豐富的情感和藝術的修養,通過自己的創造性勞動來滿足人們特殊的精神需要即審美需要。
(2)藝術家的特征。
第一,藝術家內部有多種多樣的職業和分工。第二,真正的藝術家往往具有為藝術而獻身的精神。第三,藝術家具有敏銳的感受、豐富的情感和生動的想象能力。第四,藝術家具有卓越的創造能力和鮮明的創作個性,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第五,藝術家必須具有專門的藝術技能,熟悉并掌握某一具體藝術種類的藝術語言和專業技巧。
2、藝術家與社會生活。
(1)任何藝術作品都是藝術家對于社會生活的能動反映和藝術創造的產物。從創作客體來講,社會生活是創作的源泉和基礎,藝術創作不能離開客觀現實社會生活;從創作主體來講,藝術家總是屬于一定的時代、民族和階級,藝術創作歸根結底受著一定社會生活方式的制約,也與藝術家本人的生活實踐與生活經歷密不可分。
(2)藝術家對社會生活的這種觀察與感受又分為直接體驗與間接體驗兩種情況。
2、藝術創作過程
(1)分為藝術體驗活動、藝術構思活動和藝術傳達活動三個階段。
形象思維的概念及其特征;靈感。
(2)無意識的概念與分類。
3、藝術風格“藝術思潮”
(1)藝術風格的概念。
(2)藝術風格多樣性的形成:第一,藝術風格的多樣性。第二,藝術風格的形成更離不開藝術家獨特的人生道路、生活環境、閱歷修養和藝術追求。第三,藝術風格的多樣性,還來自審美需求的多樣化。
4、藝術流派的概念與類型。
六、藝術作品
1、藝術語言的概念。
2、藝術形象的分類。
3、藝術意蘊。
(1)藝術意蘊的概念。
(2)如何加深對藝術意蘊的理解。
4、典型的概念
5、意境的概念及其特點。
七、藝術鑒賞
1、藝術鑒賞,是指讀者、觀眾、聽眾憑借藝術作品而展開的一種積極的、主動的審美再創造活動。鑒賞的本身便是一種審美的再創造。
2、藝術鑒賞的重要意義,藝術鑒賞作為一種審美再創造活動,主要體現在哪幾個方面。
3、藝術鑒賞的審美心理。
(1)注意。(2)感知。(3)聯想。(4)想象。(5)情感。(6)理解。
4、關于藝術鑒賞的審美過程。
(1)藝術鑒賞中的審美直覺。(2)藝術鑒賞中的審美體驗。(3)藝術鑒賞中的審美升華。
5、藝術批評的作用與特征。
參考教材或主要參考書:
1.彭吉象:《藝術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