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大綱不僅能給你一個復習的方向,還能幫助你梳理整個知識脈絡,方便記憶。今天,小編為大家整理了“2023考研大綱:湖南師范大學2023年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自命題科目《新聞與傳播專業綜合能力》考試大綱”的相關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湖南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自命題科目考試大綱
考試科目代碼:334考試科目名稱:新聞與傳播專業綜合能力
溫馨提示:此科目報考新聞與傳播學院與報考國際漢語文化學院的考試大綱不同,
報考新聞與傳播學院的考試大綱從第一頁到第七頁,報考國際漢語文化學院的考試大綱從第八頁到第十四頁。請考生注意根據報考學院區分考試大綱。
報考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
報考方向:01新聞傳播理論與實踐
02新媒體傳播
03廣告與文化創意
一、考試內容及要點:
新聞采訪寫作學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新聞采訪的定義
第二節新聞采訪的特點
第三節新聞采訪的活動方式
第四節新聞體裁
第五節新聞采訪與新聞寫作的關系
第二章新聞報道策劃
第一節新聞報道策劃的緣起
第二節新聞報道策劃的作用
第三節新聞報道策劃的分類
第四節新聞報道策劃的流程
第三章新聞采訪前期活動
第一節新聞敏感的培養
第二節新聞價值的感知
第三節新聞政策的遵循
第四節報道思想的明確
第五節新聞線索的獲取
第六節采訪準備的周到
第七節對方心理的明晰
第八節網絡傳播的借力
第四章新聞采訪中期活動
第一節訪問條件的創造
第二節提問技能的掌握
第三節調查座談的主持
第四節現場觀察的注重
第五節聽覺功能的協調
第六節當場筆錄的強調
第五章新聞采訪后期活動
第一節深入采訪的細致
第二節驗證材料的嚴密
第三節筆記整理的迅速
第四節剩余材料的積累
第六章新聞寫作的八大環節
第一節新聞主題
第二節新聞材料
第三節新聞角度
第四節新聞語言
第五節新聞結構
第六節新聞導語
第七節新聞背景
第八節新聞結尾
第七章時事與政治類新聞的采訪寫作
第一節政治新聞
第二節外事新聞
第三節會議新聞
第四節軍事新聞
第八章經濟與科技類新聞的采訪寫作
第一節經濟新聞
第二節科技新聞
第九章人物與事件類新聞的采訪寫作
第一節人物新聞
第二節人物通訊
第三節專訪
第四節事件通訊
第五節連續性報道
第十章教衛與文體類新聞的采訪寫作
第一節教育新聞
第二節衛生新聞
第三節文藝新聞
第四節體育新聞
第十一章社會與生活類新聞的采訪寫作
第一節社會新聞
第二節災害新聞
第三節風貌通訊
第四節新聞小故事
第五節特寫
第六節批評性報道
第十二章新聞報道的基本要求
第一節堅持真實性
第二節堅持思想性
第三節堅持時間性
第四節堅持用事實說話
第十三章記者修養
第一節作風修養
第二節道德修養
第三節知識修養
第四節技能修養
第五節情感修養
第六節體質修養
第七節公關修養
第十四章近百年中國新聞采訪寫作史述略
第一節近百年中國新聞采訪史述略
第二節近百年中國新聞寫作史述略
新聞評論
第一章新聞評論的傳播、思維和表達特點
第一節新聞評論的傳播特點
一、新聞評論所滿足的社會需求
二、新聞評論與新聞報道的區別
三、從多個要素看新聞評論的傳播特點
第二節新聞評論的思維和表達的特點
一、集中
二、連貫
三、有效率
第二章新聞評論中的觀點
第一節觀點的認識特征和表達特征
一、觀點作為對事實的認識
二、觀點表現為對事實的判斷
三、評論中觀點之間的關系
第二節評論觀點中不同的判斷類型
一、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
二、具體判斷與普遍性判斷
第三節論點的要求
一、認識層面
二、表現層面
第三章新聞評論中的敘事因素
第一節新聞評論中敘事的特點
第二節新聞評論的由頭和評論對象
一、由頭
二、評論的對象
第三節新聞評論中的論據
一、論據的來源
二、論據的要求
第四節新聞事實的積累與利用
第五節新聞評論中的敘事方法
一、敘事的效率
二、敘事的策略
第四章新聞評論中的論證
第一節論證的作用和當代意義
一、論證的作用
二、論證對于當代新聞評論的意義
第二節形式邏輯的論證規則與方法
一、邏輯及其推理類型
二、演繹推理的運用
三、歸納推理的運用
四、類比推理的運用
五、運用歸謬法進行反駁
第三節非形式邏輯的論證方法
一、征兆關系推理
二、喻證法
第五章新聞評論的結構與節奏
第一節新聞評論結構的特點
一、新聞評論結構的效率性
二、新聞評論結構的論證性
第二節新聞評論的開頭與結尾
一、開頭
二、結尾
第三節新聞評論論證部分的結構
一、并列結構
二、遞進結構
第四節新聞評論的節奏
第六章新聞評論的選題
第一節選題的性質與過程
一、選題的對象是要評論的事件或問題
二、選題的過程是一個價值判斷的過程
三、選題是對媒體定位與受眾需求契合點的尋找
四、選題是作者的認識結構與新聞事實之間的契合
第二節選題的類型
一、事件性選題
二、非事件性選題
三、周期性選題
第三節選題的標準與經驗
第七章新聞評論的標題
第八章新聞評論的語言和風格
第九章社論
第十章言論版
第十一章新聞述評
第十二章廣播電視新聞評論
第十三章網絡新聞評論
第十四章新聞評論的倫理
廣告學
第一章廣告概論
第一節對“廣告”定義的再探討
第二節廣告的分類
第三節廣告的功能
第四節廣告學的研究對象、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
第五節廣告學與相關學科
第二章廣告的起源與發展
第一節中國廣告沿革
第二節中國現代廣告業
第三節世界廣告的發展
第三章廣告基礎理論
第一節廣告與傳播理論
第二節廣告與市場營銷
第三節廣告與消費心理
第四節廣告與社會文化
第四章現代廣告事業
第一節現代廣告事業的性質與任務
第二節現代廣告事業的原則
第三節現代廣告對營銷的影響
第四節現代廣告對社會的影響
第五章廣告運作規律
第一節廣告運作中的代理商選擇
第二節廣告運作的環境
第三節廣告運作中的市場調查
第四節廣告策劃
第五節廣告預算
第六章廣告主
第一節廣許主的界定、分類與特征
第二節廣告主的廣告管理及管理組織
第三節廣告主與廣告代理公司的關系
第七章廣告信息
第一節廣告信息的要素
第二節廣告主題與廣告定位
第三節廣告創意與表現
第四節廣告文案創作
第五節廣告構圖技巧
第八章廣告媒體
第一節廣告媒體概述
第二節廣告媒體的選擇
第三節廣告媒體的組合策略
第四節廣告媒體計劃的撰寫與執行
第五節廣告媒體的新趨勢
第九章廣告受眾
第一節廣告受眾的特點與分類
第二節廣告受眾的信息接受特征
第三節廣告與消費者行為
第十章廣告效果
第十一章第一節廣告效果概述
第十二章第二節廣告效果測定的意義和發展
第十三章第三節廣告效果測定的原則與步驟
第十四章第四節廣告效果測定的主要內容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第十一章廣告組織
第十七章第一節廣告組織系統論
第十八章第二節廣告主
第十九章第三節廣告公司
第二十章第四節媒體組織
第二十一章第五節廣告團體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第十二章廣告管理
第二十四章第一節廣告的法規管理
第二十五章第二節廣告行業自律
第二十六章第三節現代廣告的社會監督管理
第二十七章第四節美國和日本的廣告管理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第十三章廣告人
第三十章第一節廣告人的概念與類型
第三十一章第二節廣告教育與廣告人才的培養
第三十二章第三節廣告人的道德自律
報考學院:國際漢語文化學院
報考方向:04中華文化國際傳播
一、考試內容及要點:
中國文化要略
一、簡論
(一)文化與中國文化
(二)了解中國文化的必要性
(三)中國文化的民族特點
(四)中國文化的未來
二、地理概況
(一)黃河、長江與中國文明
(二)中國歷代疆域
(三)中國古代行政區劃沿革
(四)現行省、市、自治區名稱的由來
三、歷史縱橫
(一)中國文化的源頭
(二)“三皇五帝”
(三)中國的王朝
(四)中國的皇帝
(五)中國的宰相
(六)外戚與宦官
(七)中國歷史的幾個問題
1.戰爭與和平
2.融合與斗爭
3.統一與分裂
四、姓氏與名、字、號
(一)姓氏的產生與發展
(二)姓氏的主要來源
(三)古代的望族和大姓
(四)姓氏混雜與譜牒
(五)全國姓氏數量
(六)中國人的名、字與號
五、漢字
(一)漢字的產生
(二)現存最早的漢字
(三)石鼓文
(四)漢字的結構——六書
(五)漢字結構的基本精神
(六)漢字的改革與漢字現代化
六、學術思想
(一)孔孟之道
(二)老莊思想
(三)墨家學說
(四)法家學說
(五)漢代經學
(六)魏晉玄學
(七)宋明理學
(八)清代樸學
七、宗教信仰
(一)多神信仰和三大崇拜
1.天地山川崇拜及祭祀
2.祖先崇拜及祭祀
3.君師圣賢崇拜及祭祀
(二)佛教
1.佛教的傳入和發展
2.中國佛教的宗派
3.喇嘛教源流與達賴、班禪
4.反佛思想和滅佛斗爭
5.佛教與中國文化
6.佛教文物和佛教勝跡
(三)道教
1.道教的產生與基本信仰
2.道教的發展與宗派
3.道教文化和道教勝跡
(四)伊斯蘭教
1.伊斯蘭教的創立和教義
2.伊斯蘭教的宗派斗爭
3.伊斯蘭教在中國的傳播
4.伊斯蘭教與中國文化
5.現存伊斯蘭教勝跡
(五)基督教
1.基督教的產生與分裂
2.基督教的教義和組織
3.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
八、古代教育
(一)古代的學校教育
(二)明清時代的國子監
(三)書院的興起與衰落
(四)古代的家庭教育
(五)清代的學塾教育
九、科舉制度
(一)科舉制以前的選士制度
(二)科舉制的產生與發展
(三)明清時代的三級考試
(四)科舉制的影響與功過
十、典籍藏書
(一)經書
(二)史書及其類別
(三)類書和辭書
(四)方志
(五)官藏與私藏
(六)版本與善本
(七)圖書分類
十一、科技成就
(一)天文與歷法
(二)農學
(三)算學
(四)醫學
(五)地學
(六)四大發明
十二、傳統建筑
(一)古代城池
(二)宮殿建筑
(三)帝王陵寢
(四)萬里長城和關隘
(五)古代橋梁
(六)古代園林與亭臺樓閣
1.中國園林的種類和歷史發展
2.中國園林藝術的特點
3.歷史名園一瞥
(七)宗教祭祀建筑
(八)裝飾性建筑
(九)衙署與會館
(十)北京四合院與各地民居
(十一)古代大型水利工程
十三、古典文學
(一)詩詞作品及詩人
(二)散文及其作者
(三)辭賦及其作者
(四)戲劇及戲劇家
(五)小說及小說家
十四、各類藝術
(一)書法藝術
(二)雕塑藝術
(三)戲曲藝術
1.戲曲的發展與種類
2.戲曲表演藝術的特點
(四)繪畫藝術
1.中國畫的歷史發展
2.中國畫論的幾個問題
(五)民族音樂藝術
(六)楹聯藝術
十五、精美器物
(一)玉器
(二)青銅器
(三)瓷器
(四)文房四寶
十六、風俗習慣
(一)茶酒與烹調
(二)衣冠服飾
(三)婚俗與葬俗
(四)民族祥瑞動物
(五)名貴花木
(六)民族節日
1.春節
2.燈節
3.三月三
4.清明節
5.端午節
6.乞巧節
7.中秋節
8.重陽節
9.臘八節
(七)其他崇尚和禁忌
1.十二生肖
2.數字迷信
3.方向與顏色迷信
4.避諱之俗
十七、中外文化交流
(一)海上仙山和徐福東渡
(二)海陸"絲綢之路"
(三)佛教東傳與西行求法
(四)日本遣唐使和留學生
(五)鄭和下西洋
(六)西學東漸和東學西傳
國際傳播
一、國際傳播的學科概說
(一)國際傳播的學科界定
1.國際傳播學的研究對象和內容
2.國際傳播學的學科內涵和外延
(二)國際傳播學的發展歷程
1.從古代到現代的國際傳播研究
2.國際傳播學的誕生和發展
3.中國(大陸)國際傳播研究
二、國際傳播的理論范式
(一)國際傳播的理論范式概述
1.從理論范式到國際傳播的理論范式
2.國際傳播理論范式的適用度
(二)技術主義范式
1.傳播技術決定論
2.發展傳播理論
(三)政治經濟學范式
1.信息自由流通理論
2.傳媒依附理論
3.媒介/文化帝國主義理論
4.傳播世界化理論
5.數字/網絡神話理論
6.跨國公共領域理論
(四)文化研究范式
1.文化研究理論:文化的再定義
2.從文本研究理論到受眾研究理論
3.文化研究范式:對全球文化傳播的解讀
三、國際傳播的歷史沿革
(一)古代國際傳播
1.國際傳播的發生
2.國際傳播的早期發展
(二)近現代國際傳播(上)
1.書籍出現后的國際傳播
2.報刊出現后的國際傳播
3.印刷媒介時代國際傳播體系的萌發
(三)近現代國際傳播(中)
1.電報、電話出現后的國際傳播
2.廣播出現后的國際傳播
3.電子媒介時代前期國際傳播體系的形成
(四)近現代國際傳播(下)
1.電視出現后的國際傳播
2.電子媒介時代后期國際傳播體系的拓展
(五)當代國際傳播
1.互聯網、手機等新媒體出現后的國際傳播
2.新媒體時代國際傳播體系的擴散
四、國際傳播的主體
(一)國際傳播主體的概說
1.國際傳播主體的界定
2.國際傳播主體的發展過程
(二)作為國際傳播主體的國家
1.國家作為國際傳播主體的職能
2.國家作為國際傳播主體的特點
3.國家作為國際傳播主體的差異和變化
(三)作為國際傳播主體的跨國公司
1.跨國公司作為國際傳播主體的發展歷程
2.跨國公司作為國際傳播主體的特點
3.跨國公司參與國際傳播的形式
4.跨國傳媒公司
(四)作為國際傳播主體的國際組織
1.作為國際傳播主體的政府間國際組織
2.作為國際傳播主體的國際非政府組織
(五)作為國際傳播主體的個人
1.個人作為國際傳播主體的產生與發展
2.個人作為國際傳播主體的特點
五、國際傳播的控制
(一)國家對國際傳播的控制
1.國家對越境信息控制的手段
2.國家對越境信息控制的模式
3.國家對越境信息控制的趨勢
(二)國際組織對國際傳播的控制
1.作為國際傳播控制主體的國際組織
2.國際組織對國際傳播控制的手段
3.國際組織對國際傳播控制的實施及其效果
六、國際傳播的渠道
(一)語言媒介的轉換
1.語言媒介轉換的國際傳播意義
2.語言媒介轉換的文化對接實質
(二)技術媒介的融合
1.傳播媒介的技術融合
2.傳播媒介的產業融合
七、國際傳播的內容
(一)國際傳播信息的種類
1.新聞類信息
2.廣告類信息
3.娛樂類信息
4.知識類信息
(二)國際傳播信息的性質
1.各種信息形態的糅合
2.本土性內容與異域性內容的混雜
八、國際傳播的受眾
(一)一般意義上的國際傳播受眾
1.國際傳播受眾的特點
2.國際傳播受眾的分類
(二)新媒體時代國際傳播的受眾
1.國際受眾地位的主體化
2.國際受眾身份的多重化
九、國際傳播的效果
(一)一般意義上的國際傳播效果
1.國際傳播效果的影響因素
2.國際傳播效果的測評方法
(二)國際傳播的宏觀效果
1.傳播態勢不均衡化的表現
2.傳播態勢不均衡化的成因
3.傳播態勢不均衡化的前景
十、國際傳播的效應
(一)民族國家主權的弱化
1.國際傳播沖擊國家主權的地緣邏輯
2.國際傳播瓦解國家主權的合法性建構
(二)全球公民社會的形成
1.全球公民社會的建構
2.全球治理和全球民主政治的實現
原文鏈接:https://yjsy.hunnu.edu.cn/info/1027/132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