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自命題科目考試大綱不僅能給你一個復習的方向,還能幫助你梳理整個知識脈絡,方便記憶。今天,小編為大家整理了“2023考研大綱:湖南師范大學2023年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自命題科目《人體解剖學》考試大綱”的相關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湖南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自命題考試大綱
考試科目代碼:[]考試科目名稱:人體解剖學
考試內容與要點
一、緒論
考試內容:
人體的標準姿勢、軸、面和方位術語。
考試要求:
⑴掌握人體的標準姿勢、軸、面和方位術語
⑵了解人體的體型、器官的變異和異常
二、運動系統
1.骨學
考試內容:
骨的形態、構造,新生兒顱的特征及生后變化,掌顱底內、外面觀、前面觀、側面觀的重要形態結構,鼻旁竇的名稱、位置、開口,椎骨的一般形態和各部椎骨的特征,胸骨的基本形態結構,胸骨角的特征和意義,肩胛骨、肱骨、橈骨、尺骨的形態、位置及主要結構,髖骨、股骨、脛骨和腓骨的位置形態和各部的主要結構,
考試要求
⑴掌握運動系統的組成和功能,
⑵掌握骨的形態、構造和功能。了解骨的化學成份和物理性質。
⑶掌握顱的組成和功能,掌握各腦顱諸骨的位置和各面顱諸骨的位置。
⑷掌握新生兒顱的特征及生后變化。
⑸掌握顱底內、外面觀、前面觀、側面觀的重要形態結構。
⑹掌握鼻旁竇的名稱、位置、開口,了解眶腔、鼻腔構成。
⑺掌握軀干骨的組成(椎骨、肋骨、胸骨)。
⑻掌握椎骨的一般形態和各部椎骨的特征。
⑼掌握胸骨的基本形態結構,胸骨角的特征和意義。
⑽掌握肋骨一般形態、結構,掌握軀干骨重要的骨性標志
⑾掌握上肢骨的組成與排列。
⑿掌握各肩帶骨的形態、位置、主要結構,掌握肱骨、橈骨、尺骨的形態、位置及主要結構。
⒀了解手骨的分部和各骨的形態、結構,掌握腕骨的排列順序。
⒁掌握下肢骨的組成及排列。
⒂掌握髖骨的位置、形態和各部的主要結構。
⒃掌握股骨的位置、形態、主要結構。了解髕骨的位置、脛骨和腓骨的位置形態,掌握其主要結構。
⒄了解足骨的分部和各骨的形態,結構和位置。掌握跗骨的排列位置。
⒅比較下肢骨與上肢骨的解剖特點。
2.關節學
考試內容:
滑膜關節的基本結構和輔助結構,滑膜關節運動形式,椎間盤的形態結構、功能及其臨床意義,黃韌帶的位置和功能,脊柱整體觀的形態與機能特點,胸廓的組成、形態和功能,骨性胸廓的運動、年齡差異和性差,顳下頜關節的形態、結構及其運動,肩、肘、橈腕關節的組成、形態、結構、運動和功能特點,骨盆的構成、形態、結構、性差及大、小骨盆分界線,髖、膝、踝關節的組成、形態、結構及其運動,足弓的形態、組成和功能意義,下肢機能—穩固性的形態基礎及其臨床意義,上、下肢骨連結解剖特點的比較。
考試要求:
⑴了解關節學的定義及分類:纖維連結、軟骨和骨連結、滑膜關節(關節)。
⑵掌握滑膜關節的基本結構、輔助結構和關節運動形式,了解滑膜關節分類,了解關節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經。
⑶掌握椎骨的連結概況(椎體間、椎弓間的連結)。
⑷掌握椎間盤的形態結構、功能及其臨床意義,黃韌帶的位置和功能。
⑸掌握脊柱的組成功能,掌握脊柱整體觀的形態與機能的特點,了解脊柱的運動。
⑹掌握胸廓的組成(肋、胸段脊柱、胸骨)形態、功能、年齡差異和性差。
⑺掌握骨性胸廓的運動。
⑻了解肋骨和椎骨、肋軟骨與胸骨的連結概況。
⑼了解顱骨的連結形式,掌握顳下頜關節的形態、結構及其運動。
⑽了解上肢帶骨連結的諸形式,結構和功能特點。
⑾掌握肩關節的組成、形態、結構和功能特點。
⑿掌握肘關節的組成、形態結構和運動。
⒀掌握橈尺關節的組成及運動形式、功能意義。
⒁掌握橈腕關節形態、結構和運動。了解腕骨間關節、腕掌關節、掌指關節和指關節的運動。
⒂掌握拇指腕掌關節的構成與特殊運動形式、功能意義。
⒃了解骶髂關節的形態結構
⒄了解恥骨聯合的結構特點和功能意義
⒅掌握骨盆的構成、形態、結構及大、小骨盆分界線
⒆掌握髖關節、膝關節的形態結構和功能,進一步了解下肢機能—穩固性的形態基礎及其臨床意義
⒇距骨小腿關節(踝關節)的組成、形態、結構及其運動。
了解跗骨間關節、跗、趾關節、跖骨間關節,跖趾關節的運動。
(21)了解距跟、距跟舟關節的運動。
(22)足弓的形態、組成和功能意義。
(23)比較下肢與上肢骨連結的解剖特點。
3.肌學
考試內容:
骨骼肌的形態、構造與起止點,肌群配布與關節運動軸的關系,咀嚼肌的名稱、位置和功能,胸鎖乳突肌的起止、作用,斜方肌、背闊肌、胸大肌、前鋸肌、肋間肌、豎脊肌的位置和作用,腹前外側壁肌群的層次,膈肌的位置、形態結構及運動,斜角肌間隙的構成及通過的結構,腹直肌鞘的概念,三角肌的起止、位置和作用,髖肌的分群,髂腰肌、臀大肌、臀中肌的位置及作用,梨狀肌的標志作用。大腿前、后、內三群肌的位置及各群肌的功能。
考試要求:
⑴了解肌的種類。掌握骨骼肌的形態、構造與起止點。掌握肌群配布與關節運動軸的關系,了解肌的命名原則,掌握肌的輔助裝置。
⑵掌握頭肌的組成
⑶掌握面肌的名稱、分布特點、作用。
⑷掌握各咀嚼肌的名稱、位置和功能。
⑸了解頸肌的分組。
⑹掌握胸鎖乳突肌的起止、作用。
⑺了解軀干肌的分布
⑻掌握斜方肌、背闊肌、胸大肌、前鋸肌、肋間肌、豎脊肌的位置和作用;腹前外側壁肌群的層次;膈肌的位置、形態結構及運動。
⑼掌握舌骨上、下肌群的名稱和位置。掌握斜角肌間隙的構成及通過的結構。
⑽掌握腹直肌鞘的概念。
⑾根據上肢的功能特點,了解上肢肌的分群、分層和排列情況。
⑿掌握三角肌的起止、位置和作用,了解其它肩肌的作用。
⒀掌握上臂肌的分群、層次及功能。
⒁掌握前臂肌的分群、分層、排列和作用。
⒂了解手肌的分群,掌握手中間群各肌的名稱、位置和作用,了解手肌內、外側群的作用。
⒃根據下肢的功能特點,了解下肢肌的分群、分層和排列概況。
⒄掌握髖肌的分群、髂腰肌、臀大肌、臀中肌的位置及作用,梨狀肌的標志作用。
⒅掌握大腿前、后、內三群肌的位置及各群肌的功能。
⒆掌握小腿前、外、后三群肌的位置和功能。
三、內臟學
1.總論
考試內容:
內臟的概念。
考試要求:
⑴掌握內臟的概念。
⑵了解內臟的一般形態構造。
⑶了解胸腹部的標志線和腹部分區。
2.消化系統
考試內容:
消化系統的組成及功能,上、下消化道的組成,咽峽的組成,牙的形態、構造和牙式,頦舌肌的起止、位置和作用,口腔腺的位置、形態和腺管的開口部位,咽的形態、位置和分部(鼻咽部、口咽部、喉咽部)和各部的主要結構,食管的分部,生理狹窄的部位及其臨床意義,胃的形態、位置、分部及各部主要特點,十二指腸形態、位置及分部,十二指腸大乳頭的位置,十二指腸懸肌的位置及意義,大腸的分部及解剖特點,腸的分部及特點,盲腸和闌尾的位置,闌尾根部的體表投影,回盲瓣的構成及意義,直腸的位置、形態,肛管粘膜的特點,齒狀線的意義,肛門內、外括約肌的位置和作用,肝的形態、位置、分葉,肝的體表投影,肝段概念,膽囊的形態、位置、機能及膽囊底的體表投影,輸膽管道的組成,膽總管與胰管的匯合和開口部位,膽汁的排出徑路,胰的形態、位置、分部和功能。
考試要求:
⑴掌握消化系統的組成及功能,掌握上、下消化道的組成,掌握大消化腺與小消化腺的組成和功能。
⑵掌握口腔的分部,了解其界限。
⑶了解唇、頰和腭的形態,掌握咽峽的組成。
⑷了解乳牙和恒牙的牙式,掌握牙的形態和構造。
⑸掌握舌的形態和粘膜,頦舌肌的起止、位置和作用。
⑹掌握口腔腺(腮腺、頜下腺和舌下腺)的位置、形態和腺管的開口部位。
⑺掌握咽的形態、位置和分部(鼻咽部、口咽部、喉咽部)和各部的主要結構及其功能,了解咽淋巴環的位置。
⑻掌握食管的分部,生理狹窄的部位及其臨床意義。
⑼掌握胃的形態、位置、分部及各部主要特點。
⑽了解小腸的分部及特點。
⑾掌握十二指腸形態、位置及分部,十二指腸大乳頭的位置,十二指腸懸肌的位置及意義。
⑿掌握空腸、回腸的位置,了解空、回腸的區別。
⒀掌握大腸的分部及解剖特點。
⒁掌握結腸的分部及特點。
⒂掌握盲腸和闌尾的位置、及闌尾根部的體表投影,掌握回盲瓣的構成及意義。
⒃掌握直腸的形態、位置和彎曲。
⒄掌握肛管粘膜的特點、齒狀線的意義,肛門內、外括約肌的位置和作用。
⒅掌握肝的形態、位置、分葉,了解肝的體表投影和肝段概念。
⒆掌握膽囊的形態、位置、機能及膽囊底的體表投影
⒇掌握輸膽管道的組成、膽總管與胰管的匯合和開口部位,掌握膽汁的排出徑路。
(21)掌握胰的形態、位置和分部。
3.呼吸系統
考試內容:
鼻腔的分部,鼻腔外側壁的結構,鼻旁竇的位置、開口、各竇的形態特點及其臨床意義,喉的位置,喉的軟骨及其連結,,掌握喉腔的分部,喉粘膜的結構,氣管的位置,左、右主支氣管的特點,肺的形態、位置和分葉,肺段支氣管和支氣管肺段的概念,胸膜和胸膜腔的概念,壁胸膜的分部及胸膜竇,縱隔的概念,縱隔的區分。
考試要求:
⑴掌握呼吸系統的組成,上、下呼吸道的概念。
⑵了解鼻的分部,掌握鼻腔的分部,鼻腔外側壁的結構。
⑶掌握鼻旁竇的位置、開口、各竇的形態特點并了解其臨床意義。
⑷掌握喉的位置,喉的軟骨及其連結,了解喉肌的位置及功能,掌握喉腔的分部,喉粘膜的結構。
⑸掌握氣管的位置,左、右主支氣管的特點。
⑹掌握肺的形態、位置和分葉。
⑺掌握肺段支氣管和支氣管肺段的概念。
⑻掌握胸膜和胸膜腔的概念,壁胸膜的分部及胸膜竇,了解胸膜和肺的體表投影。
⑼掌握縱隔的概念和分部,了解其內容。
4.泌尿系統
考試內容:
泌尿系統的組成及功能,腎的形態、位置及構造與功能,腎的被膜,腎段概念,輸尿管的分部,輸尿管的狹窄部位及其臨床意義,膀胱的形態和位置,掌握膀胱三角的位置及其臨床意義,女性尿道的特點及開口位置。
考試要求:
⑴掌握泌尿系統的組成及功能。
⑵掌握腎的形態、位置及腎的構造與功能,腎的被膜,了解腎段概念。
⑶掌握輸尿管的分部,輸尿管的狹窄部位及其臨床意義。
⑷掌握膀胱的形態和位置,掌握膀胱三角的位置及其臨床意義。
⑸掌握女性尿道的特點及開口位置。
5.男性生殖系統
考試內容:
睪丸的形態、構造、位置及功能,精管的行程及分部、射精管的合成和開口,前列腺的位置、形態、分葉,組成及位置,陰莖的形態結構,海綿體的構造和陰莖皮膚的特點及其臨床意義,握男性尿道的分部、各部的形態、結構特點、三個狹窄、三個擴大和兩個彎曲的臨床意義。
考試要求:
⑴掌握睪丸和附睪的位置、形態、構造及功能。
⑵掌握輸精管的行程及分部、射精管的合成和開口。
⑷了解精囊腺的形態、位置及機能。
⑸掌握前列腺的形態、分葉、位置。
⑹了解尿道球腺的位置及腺管的開口。
⑺掌握陰囊的形態結構。
⑻掌握精索的概念、組成及位置。
⑼掌握陰莖的形態結構,了解海綿體的構造和陰莖皮膚的特點及其臨床意義。
⑽牚握男性尿道的分部、各部的形態、結構特點、三個狹窄、三個擴大和兩個彎曲的臨床意義。
6.女性生殖系統
考試內容:
卵巢的位置及固定裝置,輸卵管的位置、分部、各部的形態結構及臨床意義,子宮的形態、位置、分部和固定裝置,陰道的位置,陰道穹的構成及意義,乳房的構造及其臨床意義。
考試要求:
⑴掌握卵巢的形態、位置及固定裝置。
⑵掌握輸卵管的位置、分部、各部的形態結構及臨床意義。
⑶掌握子宮的形態、位置、分部和固定裝置。
⑷掌握陰道的位置,陰道穹的構成及意義。
⑸了解女陰的形態結構
⑹掌握乳房的形態和位置、構造及其臨床意義。
7.腹膜
考試內容:
腹膜與器官的關系,腹膜形成的各種結構(網膜、系膜、韌帶、陷凹)。
考試要求:
⑴掌握腹膜、腹膜壁層和臟層、腹膜腔的概念及腹膜的機能。
⑵掌握腹膜與器官的關系。
⑶了解腹膜形成的各種結構(網膜、系膜、韌帶、陷凹)。
⑷了解腹膜形成的的分區和間隙。
四、脈管學
1.心血管系統
考試內容:
脈管系的組成,體循環和肺循環的概念及途徑,吻合管、側副支副循環、動靜脈吻合、微循環的概念,心的位置、外形,心的各腔(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左心室)的主要形態結構,房間隔與室間隔的形態結構,心間隔缺損的臨床意義,心纖維支架的概念、組成與功能,心臟傳導系統的構成和機能,左、右冠狀動脈的起始、行徑,重要分支及其分布,心包、心包腔的概念及特點,動脈韌帶,主動脈的起止、行程及分部,主動脈弓的分支,左、右頸總動脈的起始和行程,頸內動脈竇、頸動脈球位置與功能概念,頸外動脈的行程及其分支分布,鎖骨下動脈、腋動脈、肱動脈、橈動脈、尺動脈的起止、行程,主要分支分布,掌淺弓、掌深弓的組成分支及掌淺弓體表投影,胸主動脈的起止、行程及分支,肋間后動脈的行程及分布特點,腹主動脈的起止、行程及主要分支與分布,髂總動脈的起止和行程,髂內動脈的主要分支,子宮動脈與輸尿管走行關系的臨床意義,髂外動脈、股動脈、月國動脈、脛前動脈、脛后動脈、足背動脈的起止、行程和分布,靜脈系的組成及靜脈的結構特點,上腔靜脈的組成、起止、行程,頭臂靜脈的組成、行程,頸靜脈角,頸外淺靜脈的位置及臨床意義,頭靜脈、貴要靜脈、肘正中靜脈的行程及臨床意義,奇靜脈起止與收集范圍,下腔靜脈組成行程及主要屬支,小隱靜脈、大隱靜脈及其屬支和臨床意義,肝門靜脈的組成、行程、分布及屬支,肝門靜脈與上、下腔靜脈的吻合及臨床意義。
考試要求:
⑴掌握脈管系的組成、機能意義以及與其他器官系統的相互關系。
⑵掌握體循環和肺循環的概念及途徑。
⑶掌握吻合管、側付支和側付循環、動靜脈吻合、微循環的概念。
⑷掌握心的位置、外形,心的各腔(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左心室)的主要形態結構,房間隔與室間隔的形態結構。了解心間隔缺損的臨床意義。
⑸掌握心纖維支架的概念、組成與功能。
⑹了解心壁構造。
⑺掌握心臟傳導系統的構成和機能。
⑻掌握左、右冠狀動脈的起始,行徑,重要分支及其分布。了解心大、中、小靜脈的行徑、冠狀竇的位置與開口。
⑼掌握心包、心包腔的概念及特點。
⑽了解動脈在整個人體中的分布規律。器官內血管的配布規律,動脈的血管滋養管和神經。
⑾掌握肺動脈、左右肺動脈的行程,動脈韌帶的位置,了解其未閉鎖的臨床意義。
⑿掌握主動脈的起止、行程及分部。
⒀掌握升主動脈的分支(左右冠狀動脈)。
⒁掌握主動脈弓的分支(頭臂干、左頸總動脈、左鎖骨下動脈)。
⒂掌握左、頸總動脈的起始,位置和行程,頸內動脈竇、頸動脈球位置與功能概念。
⒃掌握頸外動脈的行程及甲狀腺上動脈、舌動脈、面動脈、顳淺動脈、上頜動脈、腦膜中動脈的行程、分布。了解枕動脈、耳后動脈、咽升動脈的分布。
⒄掌握頸內動脈在頸部的行程。
⒅掌握鎖骨下動脈、腋動脈、肱動脈、橈動脈、尺動脈的起止、行程,主要分支分布。掌淺弓、掌深弓的組成分支及掌淺弓體表投影。
⒆掌握胸主動脈的起止、行程及分支、肋間后動脈行程、分支及分布。了解支氣管動脈、食管動脈的分布。
⒇掌握腹主動脈的起止、行程及分支。
(21)了解膈下動脈、腰動脈。
(22)掌握腹腔動脈、腸系膜上動脈、腸系膜下動脈及其分支的行程和分布。
(23)掌握腎上腺中動脈、腎動脈、睪丸動脈或卵巢動脈。
(24)掌握髂總動脈的起止和行程。
(25)掌握髂內動脈的主要分支,子宮動脈與輸尿管走行關系的臨床意義。
(26)掌握髂外動脈、股動脈、月國動脈、脛前動脈、脛后動脈、足背動脈的起止、行程和分布。了解足底內外側動脈、足底弓、腓動脈。
(27)掌握靜脈系的組成及靜脈的結構特點。了解特殊靜脈概念(硬腦膜竇、板障靜脈等),靜脈的機能和臨床意義。
(28)掌握肺靜脈的起止及功能特點。
(29)掌握上腔靜脈的組成、起止、行程,頭臂靜脈的組成、行程。頸靜脈角的構成及意義。
(30)掌握頸內靜脈的起止、行程、屬支。
(31)掌握鎖骨下靜脈的起止,行程,頸外淺靜脈的位置及臨床意義。
(32)掌握頭靜脈、貴要靜脈,肘正中靜脈的行程及臨床意義。
(33)掌握奇靜脈起止,了解半奇靜脈、副半奇靜脈起止。
(34)掌握下腔靜脈組成、髂總靜脈、髂內靜脈、髂外靜脈的起止、行程及主要屬支。
(35)掌握下肢的淺靜脈、足背靜脈弓、小隱靜脈、大隱靜脈及其屬支和臨床意義。了解下肢的深靜脈。
(36)掌握肝門靜脈的組成、行程、分布及屬支,肝門靜脈與上、下腔靜脈的吻合及臨床意義。
2.淋巴系統
考試內容:
淋巴系的構成及配布特點,胸導管的行程及其收集的范圍,局部淋巴結的概念,頭頸部主要淋巴結群的分布部位,腋窩淋巴結群的分布和收集范圍及其臨床意義,鎖骨下淋巴干的收集范圍,肺門和氣管支氣管周圍的淋巴結的分布和收集范圍,臨床意義,支氣管縱隔干的收集范圍,腰淋巴結、腹腔淋巴結、腸系膜上淋巴結、腸系膜下淋巴結的分布、收集范圍,髂內、髂外淋巴結的分布、收集范圍,腹股溝淺、深淋巴結的分布及收集范圍,乳腺、子宮、胃、肝、直腸等器官的淋巴回流。
考試要求:
⑴掌握淋巴系的構成及配布特點。了解淋巴回流的因素、淋巴側支循環的概念。
⑵掌握胸導管的行程及其收集的范圍。右淋巴導管的組成和收集范圍。
⑶掌握局部淋巴結的概念。
⑷了解頭頸部主要淋巴結群的分布部位,各群淋巴結的輸入和輸出。頸淋巴干的名稱及收集范圍。
⑸掌握鎖骨下淋巴結、腋窩淋巴結各群的分布和收集范圍及其臨床意義。鎖骨下淋巴干的收集范圍。
⑹了解胸壁和胸腔的各主要淋巴結群,如縱隔的淋巴結,肺門和氣管支氣管周圍的淋巴結的分布和收集范圍,臨床意義。支氣管縱隔干的收集范圍。
⑺掌握腰淋巴結、腹腔淋巴結、腸系膜上淋巴結、腸系膜下淋巴結的分布、收集范圍。腰淋巴干和腸淋巴干。
⑻掌握髂內、髂外淋巴結的分布、收集范圍。
⑼掌握腹股溝淺深淋巴結的分布及收集范圍。了解月國淋巴結的分布及其收集范圍。
⑽了解乳腺、子宮、胃、肝、直腸等器官的淋巴回流。
⑾掌握脾的形態、位置,了解脾的功能。
⑿掌握胸腺的形態、位置、功能。
五、感覺器
1.視器
考試內容:
感受器與感覺器的概念,眼球的構造及功能,角膜、鞏膜、虹膜、睫狀體及視網膜視部的形態結構與機能,眼球折光裝置的名稱、結構特點及功能,房水的產生及循環,眼瞼的形態、構造及其臨床意義、結膜的形態結構、淚器的組成及淚道的形態結構、運動眼球和眼瞼的肌肉名稱及作用,視網膜中央動脈。
考試要求:
⑴掌握感受器與感覺器的概念,了解感受器的分類。
⑵掌握眼球的構造及功能。
⑶掌握角膜、鞏膜、虹膜、睫狀體及視網膜視部的形態結構與機能。
⑷掌握眼球折光裝置的名稱、結構特點及功能。
⑸掌握房水的產生及循環。
⑹掌握眼瞼的形態、構造及其臨床意義。
⑺掌握淚器的組成及淚道的形態結構。
⑻掌握運動眼球和眼瞼的肌肉名稱及作用。
⑼了解眼動脈的發起、走行和分布。
⑽了解視網膜中央動脈的發起、發行、分支和分布
2.前庭蝸器
考試內容:
前庭蝸器的組成及功能,外耳的組成,外耳道的位置、分部,新生兒外耳道的特點,中耳的組成,鼓室的位置、六個壁及其主要結構和臨床意義,掌握鼓膜的位置、分部和形態,咽鼓管的位置、分部、作用及幼兒咽鼓管的特點,內耳的位置和分部,骨迷路的組成,膜迷路的組成及其與骨迷路的關系,聲波傳導的途徑。
考試要求:
⑴掌握前庭蝸器的組成及功能。
⑵了解外耳的組成,外耳道的位置、分部及新生兒外耳道的特點。
⑶掌握中耳的組成。
⑷掌握鼓室的位置、六個壁及其主要結構和臨床意義。
⑸掌握鼓膜的位置、分部和形態。
⑹了解聽小骨的名稱、位置和連結及運動。
⑺了解運動聽小骨肌的名稱及其作用。
⑻掌握咽鼓管的位置、分部、作用及幼兒咽鼓管的特點。
⑼了解乳突小房和乳突竇的位置。
⑽了解內耳的位置和分部
⑾掌握骨迷路的組成。
⑿掌握膜迷路的組成及其與骨迷路的關系。
⒀了解聲波傳導的途徑。
六、神經系統
1.總論
考試內容:
掌握神經系統的區分,神經元的基本構成和分類。白質、髓質、纖維束、灰質、皮質、神經核、神經和神經節的組成概念,反射的概念,反射弧的基本組成。
考試要求:
⑴了解神經系統在機體內的作用和地位,掌握神經系統的區分。
⑵掌握神經元的基本構成(胞體、突起─樹突、軸突),了解神經元的分類。
⑶掌握白質、髓質、纖維束、灰質、皮質、神經核、神經和神經節的組成概念。
⑷掌握反射的概念,反射弧的基本組成。
2.周圍神經系統
考試內容:
脊神經的構成、分部和纖維成份,頸叢的組成、位置、淺支的淺出部位,掌握隔神經的主要行程和分布,臂叢的組成及位置,正中神經、尺神經、橈神經的行程、主要分支和分布,正中神經、尺神經、橈神經在不同部位損傷后的主要表現,肌皮神經、腋神經、胸長神經、胸背神經的分布,胸神經前支在胸、腹壁的分布概況及其皮支的節段性分布,腰叢的組成及位置,股神經的行程、主要分支及分布,髂腹下神經、髂腹股溝神經、閉孔神經、股外側皮神經的分布概況,骶叢的組成及其位置,坐骨神經的行程、分布和體表投影,脛神經的行程、皮支分布區、所支配的肌群及損傷后的主要表現,腓總神經的行程、位置,腓淺、腓深神經皮支分布區、所支配的肌群及不同部位損傷后的不同表現,陰部神經、臀上神經、臀下神經、股后皮神經的分布,腦神經的名稱、順序、連腦部位和進出顱部位,腦神經的纖維成分,與腦神經有關的副交感神經節的名稱與位置,嗅神經的功能性質與分布區域,視神經的功能性質和行程,動眼神經的纖維成份、主要行程和分布及動眼神經損傷后的主要表現,滑車神經的分布,三叉神經的纖維成分、半月節的位置、三大主支在頭面部的感覺分布區,眼神經的主要分支(額神經、鼻睫神經、淚腺神經)及分布概況,上頜神經(續為眶下神經)的主干行程及分布概況,下頜神經的主干行程、主要分支(耳顳神經、舌神經、下牙槽神經)的分布概況,展神經的行程、分布,面神經的纖維成份、行程、主要分支(鼓索、表情肌支)的分布概況及損傷后的表現,翼腭節和下頜下節的概念及位置,前庭神經、蝸神經的行程和功能性質,舌咽神經的纖維成份及主要分支(舌支、頸內動脈竇支)分布概況,耳節的概念和位置,迷走神經的纖維成份、主干行程及分布概況,喉上神經的位置、分布,左、右喉返神經的行程與分布,副神經主干的行程、分布概況及其損傷后的表現,舌下神經的分布概況及其損傷后的表現,內臟神經的概念和區分,,交感神經低級中樞的部位,交感神經節的椎旁節和主要的椎前節(腹腔節、腸系膜上、下節等)的位置,交感神經節前、節后纖維分布的一般規律,掌握副交感神經低級中樞的部位,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雙重分布概念及它們之間的主要區別。各主要內臟神經叢的部位和分布,內臟感覺神經的形態結構特點和機能概念,牽涉性痛的概念。
考試要求:
⑴掌握脊神經的構成、分部和纖維成份,了解其走行分布的規律。
⑵了解頸叢的組成、位置、淺支的淺出部位。掌握隔神經的主要行程和分布。
⑶掌握臂叢的組成及位置。
⑷掌握正中神經、尺神經、橈神經的發起、行程,主要分支和分布,了解正中神經、尺神經、橈神經在不同部位損傷后的主要表現。
⑸掌握肌皮神經、腋神經、胸長神經、胸背神經的分布。
⑹掌握胸神經前支在胸腹壁的分布概況及其皮支的節段性分布。
⑺掌握腰叢的組成及位置。
⑻掌握股神經的行程、主要分支及分布,了解髂腹下神經,髂腹股溝神經、閉孔神經、股外側皮神經的分布概況。
⑼掌握骶叢的組成及其位置。
⑽掌握坐骨神經的發起、行程和分布,了解其常見變異。
⑾掌握脛神經的行程、皮支分布區及所支配的肌群;了解其損傷后的主要表現。
⑿掌握腓總神經的行程、位置;腓淺、腓深神經皮支分布區及所支配的肌群;了解不同部位損傷后的不同表現。
⒀掌握陰部神經、臀上神經、臀下神經、股后皮神經的分布。
⒁掌握腦神經的名稱、順序、連腦部位和進出顱部位、腦神經的纖維成分。
⒂掌握與腦神經有關的副交感神經節的名稱與位置。
⒃了解嗅神經的功能性質與分布區域。
⒄了解視神經的功能性質和行程。
⒅掌握動眼神經的纖維成份、主要行程和分布及了解動眼神經損傷后的主要表現。了解睫狀節的位置。
⒆掌握滑車神經的分布。
⒇掌握三叉神經的纖維成分、半月節的位置、三大主支在頭面部的感覺分布區,眼神經的主要分支(額神經、鼻睫神經、淚腺神經)及分布概況,上頜神經(續為眶下神經)的主干行程及分布概況,下頜神經的主干行程、主要分支(耳顳神經、舌神經、下牙槽神經)運動、感覺纖維的分布概況。
(21)掌握展神經的行程、分布。
(22)掌握面神經的纖維成份、行程、主要分支(鼓索、表情肌支)的分布概況,了解其損傷后的表現,了解翼腭節和下頜下節的概念及位置。
(23)掌握前庭神經、蝸神經的行程和功能性質。
(24)掌握舌咽神經的纖維成份,主要分支(舌支、頸內動脈竇支)分布概況,了解耳節的概念和位置。
(25)掌握迷走神經的纖維成份,主干行程及分布概況,喉上神經的位置、分布,左、右喉返神經的行程與分布,了解前、后干在腹腔的分支、分布概況。
(26)掌握副神經主干的行程及分布概況及其損傷后的表現。
(27)掌握舌下神經的分布概況及其損傷后的情況。
(28)了解內臟神經的概念和區分。
(29)掌握內臟運動神經的結構特點。
(30)掌握交感神經低級中樞的部位。
(31)掌握交感干的組成、交感神經節的位置,了解灰交通支與白交通支的概念。
(32)了解交感神經節前、節后纖維分布的一般規律:頸部:了解頸上節的位置,節后纖維概況,了解頸中節后纖維分布概況,掌握頸下節的位置(及星狀神經節的組成)和節后纖維分布概況。腰部:了解節后纖維分布概況。胸部:掌握內臟大小神經及其聯系、分布概況。盆部:了解節后纖維分布概況。
(33)掌握副交感神經低級中樞的部位
(34)掌握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雙重分布概念及它們之間的主要區別。
(35)了解各主要內臟神經叢的部位和分布。
(36)了解內臟感覺神經的形態結構特點和機能概念。
(37)了解牽涉性痛的概念。
3.中樞神經系統
考試內容:
脊髓的位置和外形,脊髓節段的概念,脊髓節段與椎骨的對應關系,脊髓橫切面上灰、白質的配布及各部的名稱,脊髓灰質的主要核團及功能,脊髓灰質分層及α、γ細胞和Renshaw細胞的概念,脊髓主要上行纖維束的位置和機能性質,脊髓主要下行纖維束的位置和機能性質,腦各部的區分,腦干的組成,腦干各部的主要外部結構及其與內部結構的關系,第四腦室的位置與聯通,腦干內部結構特點,重要的腦神經核及其功能概念和纖雂聯系,主要上、下行纖維束在腦干各部位的位置概況,網狀結構的位置與功能,小腦的位置與分部(蚓部與兩小腦半球),小腦扁桃體的所在部位及其臨床意義,小腦的分葉,小腦三對腳,小腦中央核的一般聯系情況,了解小腦的機能概念,間腦的位置和分部,,第三腦室的位置、聯通情況,背側丘腦的位置和分部,掌握背側丘腹后核,內、外側膝狀體的功能,下丘腦的組成結構及其機能,大腦半球的主要溝裂,腦回等表面結構及分葉情況,基底核的位置、組成;新、舊紋狀體的概念,胼胝體的位置與聯系概況,內囊的位置、分部、通過內囊各主要纖維束的局部位置關系及其臨床意義,側腦室的位置、分部,側腦室脈絡叢的組成及功能,大腦皮質機能定位,傳導路的基本概念,軀干、四肢意識性本體感覺和精細觸覺深部感覺傳導路,深部感覺傳導路損傷后的主要表現,軀干、四肢痛溫覺和粗觸覺傳導路,頭面部痛、溫度和觸覺傳導通路障礙的特點,視覺傳導路,,瞳孔對光反射徑路,直接和間接對光反射的結構基礎及不同部位損傷表現,骨骼肌隨意運動上、下兩級神經元管理的基本情況,皮質核束及其對腦神經運動核控制情況(雙側控制與對側控制),核上癱與核下癱不同表現的形態學基礎,面神經、舌下神經核下癱的主要表現,皮質脊髓束,錐體系上、下運動神經元損傷后的不同表現,錐體外系的概念。硬膜外隙的聯通與內容及其與硬膜外麻醉的關系,硬腦膜的組成特點、形成物及它們的機能,重要的硬腦膜靜脈竇的位置、聯通,蛛網膜及蛛網膜下隙的概況,主要蛛網膜下池(小腦延髓池、終池)的位置及其意義,頸內動脈系統與椎─基底動脈系統的概念,掌握頸內動脈的行程及其主要分支分布概況,大腦動脈環的組成、位置及其機能意義,脊髓的血液供應來源(脊髓前、后動脈與節段性動脈)和供血概況,腦室系統的組成、位置與聯通概況,掌握腦脊液的產生,回流情況,腦脊液的循環途徑
考試要求:
⑴掌握脊髓的位置和外形。
⑵握脊髓節段的概念。了解脊髓節段與椎骨的對應關系。
⑶掌握脊髓橫切面上灰、白質的配布及各部的名稱。掌握脊髓灰質的主要核團及功能。
⑷了解脊髓灰質分層及α、γ細胞和Renshaw細胞的概念。
⑸掌握脊髓主要上行纖維束(薄束、楔束、脊髓丘腦束)的位置和機能性質。
⑹掌握脊髓主要下行纖維束(皮質脊髓側、前束、紅核脊髓束)的位置和機能性質,了解前庭脊髓束、頂蓋脊髓束、網狀脊髓束和內側縱束。
⑺了解脊髓的主要功能
⑻掌握腦各部的區分
⑼掌握腦干的組成,腦干各部的主要外部結構,并了解其與內部結構的關系。
⑽掌握第四腦室的位置與聯通。
⑾掌握腦干內部結構的概要情況,掌握重要的腦神經核與其它核團,了解其功能概念和主要聯系情況,掌握各主要上、下行纖維束在腦干各部位的位置概況。
⑿了解網狀結構的位置,掌握網狀結構的功能。
⒀掌握小腦的位置與分部(蚓部與兩小腦半球);小腦扁桃體的所在部位及其臨床意義。
⒁了解小腦的分葉、小腦三對腳,小腦中央核的一般聯系情況;了解小腦的機能概念。
⒂了解間腦的位置和分部,掌握第三腦室的位置、聯通情況。掌握背側丘腦的位置和分部,掌握背側丘腹后核,后丘腦內、外側膝狀體的功能。
⒃了解下丘腦的組成結構,了解其機能概念。
⒄掌握大腦半球的主要溝裂,腦回等表面結構及分葉情況。
⒅掌握基底核的位置、組成;新、舊紋狀體的概念,了解其主要機能。
⒆了解半球白質的總體情況,掌握胼胝體的位置與聯系概況;重點掌握內囊的位置、分部通過內囊各主要纖維束的局部位置關系及其臨床意義。
⒇掌握側腦室的位置、分部,側腦室脈絡叢的組成及功能。
(21)掌握大腦皮質主要的機能定位中樞:掌握第一軀體運動區、第一軀體感覺區、視覺、聽覺區的位置,掌握運動性、聽覺性語言中樞、書寫中樞、視覺性語言中樞、內臟活動皮質中樞的部位和功能。了解邊緣系統的概念。
(22)掌握傳導路的基本概念。
(23)掌握軀干、四肢意識性本體感覺和精細觸覺深部感覺傳導路的組成,各級神經元胞體及纖維束在中樞內的位置,丘系交叉的水平、皮質投射區。掌握深部感覺傳導路損傷后的主要表現。
(24)了解非意識性本體感覺傳導的概念及其機能意義。
(25)掌握軀干、四肢痛溫覺和粗觸覺傳導路的組成,各級神經元胞體所在的部位、纖維走行和越邊的位置、皮質投射區。
(26)掌握頭面部痛、溫度和觸覺傳導通路障礙的特點。
(27)掌握視覺傳導路的組成,纖維部分交叉的情況與在內囊的位置。皮質投射區。
(28)掌握瞳孔對光反射徑路,了解直接和間接對光反射的結構基礎及不同部位損傷表現。
(29)了解聽覺傳導路的組成及其特點,纖維行程和投射情況。
(30)掌握骨骼肌隨意運動上、下兩級神經元管理的基本情況。
(31)掌握皮質核束發起及通過內囊的部位,掌握其對腦神經運動核控制情況(雙側控制與對側控制),掌握核上癱與核下癱不同表現的形態學基礎,著重了解面神經、舌下神經核下癱的主要表現。
(32)掌握皮質脊髓束的發起及在內囊和腦干名段的位置,錐體交叉,皮質脊髓側束與皮質脊髓前束的走行終止情況,了解軀干肌雙側支配的概念。
(33)掌握錐體系上、下運動神經元損傷后的不同表現。
(34)了解錐體外系的組成、機能概念。了解新紋狀體─蒼白球系、皮質─腦橋─小腦系組成及損傷后的主要表現。
(35)了解硬脊膜的附著,硬膜外腔的聯通與內容物,了解其與硬膜外麻醉的關系。
(36)掌握硬腦膜的組成特點、形成物及它們的機能;重要的硬腦膜靜脈竇的位置、聯通。
(37)掌握蛛網膜及蛛網膜下腔的概況,主要蛛網膜下池(小腦延髓池、終池)的位置,并了解其意義。
(38)了解軟腦膜及軟脊膜的概況。
(39)掌握頸內動脈系統與椎─基底動脈系統的概念。
(40)掌握頸內動脈的行程及其主要分支分布概況。
(41)掌握大腦動脈環的組成、位置及其機能意義。
(42)了解腦靜脈的結構特點,了解腦淺靜脈系統的主要屬支的收集、回流概況,了解腦深靜脈系統的收集、回流概況,大腦大靜脈的位置和回流。
(43)了解脊髓的血液供應來源(脊髓前、后動脈與節段性動脈)和供血概況,脊髓靜脈回流的概念。
(44)掌握腦室系統的組成,位置與聯通概況。
(45)掌握腦脊液的產生,回流情況,重點掌握腦脊液的循環途徑。
(46)了解腦屏障的概念及其結構基礎。
七、內分泌系統
考試內容:
甲狀腺、甲狀旁腺、胸腺、腎上腺、松果體的形態、位置,甲狀腺、垂體的分部。
考試要求:
⑴了解內分泌腺的定義、結構特點、分類。兼有內分泌功能的其他系統,內分泌腺的功能概念。
⑵掌握甲狀腺、甲狀旁腺、胸腺、腎上腺、松果體的形態、位置。
⑶掌握甲狀腺、垂體的分部。
⑷了解性腺及胰島。
原文鏈接:https://yjsy.hunnu.edu.cn/info/1027/13242.htm
以上就是小編整理“2023考研大綱:湖南師范大學2023年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自命題科目《人體解剖學》考試大綱”的全部內容,想了解更多考研復試大綱信息,請持續關注本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