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2018年本科生就業率數據已經公布。就業率較高的就是人工智能、新能源、大數據等相關專業。這些專業的“賣點”在哪,行業前景如何?小編帶你一探究竟。
新能源材料與器件
工學門類材料類中最年輕的專業之一,有望引領第四次能源革命
培養系統掌握能源轉換與利用原理、新能源裝置及系統運行技術與設計方法,能夠在新能源相關領域,特別是太陽能、電化學儲能、氫能等行業從事教學科研、工程設計、技術開發及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質人才。
行業前景:
縱觀人類發展史,已經歷三次能源革命和兩次工業革命。新一輪的能源革命以新能源技術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為主要標志,將人類社會推向以高效、清潔、低碳、智能、共享為主要特征的新能源時代。
新能源材料與器件專業就是研究開發新能源轉化、利用的關鍵材料及其器件設計、制造的專業。其內涵在于新能源材料與器件的一體化,像太陽能電池板的核心材料,不是單純的硅,而是要形成一定的結構,并能實現光電轉化功能。此專業是教育部2010年首批增設的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專業,是工學門類材料類中最年輕的專業之一。
近年來,我國鋰電池產業近年來發展快速,特別是動力鋰電池的發展充分結合國家戰略需求,打破了日本一統天下的局面,成為世界第二大生產國;同時,納晶太陽能電池材料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如果效率達5%,性價比將超過非晶硅。
到2020年,我國計劃水電裝機達3.8億千瓦、風電裝機2.1億千瓦以上、太陽能發電裝機1.1億千瓦以上、生物質能發電裝機1500萬千瓦、地熱供暖利用總量達4200萬噸標準煤。
新能源材料與器件專業學生可謂趕上了潮流,大有可為。
智能制造工程
有望撬動新一輪工業革命
培養適應智能制造新興工程領域未來科技發展形勢和國家戰略發展需要,能夠在智能制造工程領域從事設計制造、技術研發、運行管理以及系統構架規劃與實施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行業前景:
新一輪工業革命將利用高度自動化設備、互聯互通的網絡,實現所有生產設備、人和產品的透明化管理,機器之間能夠更好地協作,生產效率更高。智能制造應用場景廣泛,包括石油和天然氣、汽車和運輸、采礦、電子、化工等行業。
石油石化行業的智能制造包含流程型的智能工廠、礦業開采型的智能油田和運輸輸送的智能管道等智能技術的開發和推廣應用,既具有獨特性又具有跨行業、多領域的廣泛性,其技術的復雜性高于一般的制造行業。
這是一種全新的制造模式,將采用很多創新技術,靈活應對市場需求的變化,并高效、節能、快速地完成生產任務。例如,大慶、新疆等油田已實施無稈采油技術,拋棄了百年采油模式,不用鋼管采油,信號直接由敷纜管傳送至操作室,大大減少人力資源,實現降本、增效、節能、安全、環保“五效合一”。
智能制造已經成為全球制造業的重要趨勢。
智能科學與技術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新引擎和核心驅動力
培養能夠在高端智能信息科學領域從事科學研究和產品開發,在信息技術及油氣、海洋等相關交叉領域從事智能技術的工程項目開發和智能系統管理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行業前景:
近年來,在油氣能源行業,各大高校、科研機構圍繞“智慧油氣”“智能鉆井”“智慧煉廠”“智慧管網”等領域,已開展初步研究與應用。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先后成立了人工智能學院、召開了第二屆石油石化人工智能高端論壇,大力推進石油勘探開發研究與人工智能的有機結合,為國內石油石化行業開啟智慧之路提供助力。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2019年要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拓展“智能+”,為制造業轉型升級賦能。人工智能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新引擎和核心驅動力,是引領未來發展的戰略性技術,已連續第三年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
實現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目標的關鍵技術之一
培養掌握計算機理論和大數據處理技術,具有大數據思維、運用大數據思維及分析應用技術,能夠將領域知識與計算機技術和大數據技術融合創新,開展大數據研究、開發和應用的高素質人才。
行業前景:
從培養目標可以看到,該專業的核心是計算機和統計分析,但需要具備多個領域的相關知識,培養目標也是復合型人才。
近年來,我國石油資源面臨品位劣質化趨勢,開采難度和成本日益增加,增儲上產、降低成本是中國油公司的重要任務。中國工程院院士韓大匡表示,現有技術已經難以為繼,應大力加強大數據在我國石油勘探開發中的應用。
美國的高校在大數據方面開展的研究較早,發展較快。但美國高校的研究偏重于理論探索和方法研究,國際大型石油公司多處于窺測技術方向、進行技術準備階段,尚未見到大的動作,部分公司在局部某些技術上有較好進展。
中國近年在AI(人工智能)論文數、專利數方面超越了美國,但是主要理論和關鍵技術還是美國提出的。美國在這方面仍處于領先地位,中國緊隨其后。
總體看,新一輪能源革命將使能源生產、消費及儲能方式發生根本變革。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原院長、國際能源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黃曉勇指出,其特征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
第一,與知識經濟、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密切相關的低碳能源革命。
第二,逐漸由傳統化石能源結構體系向可再生且可持續的新能源體系轉變。
第三,將引發能源生產、分配、消費及儲存方式等方面的革命性變化。
第四,隨著能源市場的發展及經濟社會的持續創新,共享經濟、互聯網金融、新能源等新經濟領域已在各產業領域開花結果。
也就是說,社會經濟正在快速實現增長動能轉換,經濟發展模式從速度和規模轉向質量和效益,產業結構從低端向高端轉變,增長動能也從資源型向創新驅動型轉換。
我國石油勘探開發應運用互聯網技術、新能源技術、智能化技術等等,從跟跑變領跑。這是一個宏大的系統工程,需要產、學、研、管全行業長期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以上就是全部內容,更多備考資訊請點擊考研動態欄目!